認識台灣野生蜜蜂
台灣好野蜜 / 2012-05-29
台灣養蜂雖早在距今280多年前的康熙年間,即已開始飼養東方蜂(Apis cerana)
蜜蜂採集花蜜和花粉,不僅傳播花粉提高果樹等作物結實率,使產量增加,而且所生產之蜂蜜、蜂王乳和花粉等又屬高營養食品,為極富經濟價值之有用昆蟲(Useful insects)。
台灣養蜂雖早在距今280多年前的康熙年間,即已開始飼養東方蜂(Apis cerana)當時農民由樹洞、山壁、岩穴中收捕野生蜜蜂,用傳統方法飼養。野生蜜蜂的蜂王、雄蜂體軀是黑色,工蜂灰褐色。工蜂的數目只有數千隻,喜好逃蜂、不好螫人。蜂群中髒亂、蠟蛾多;不過真正大量飼養卻始於本世紀初,日人從國外引進義大利黃金種西方蜂(Apis mellifera)之後。
基隆東、西、南三面還山,東北臨海,形成天然良港,地勢多山,平地狹小,多屬丘陵地形,是為山城。受地勢與東北季風之影響,冬季多雨,夏季多晴的冬雨型。年平均雨量約3,500~3,600公厘,全年雨季長達十個月,從每年九月至翌年六月,雨量佔全年百分之九十以上。年平均溫度攝氏二十二度,絕對最高溫度達攝氏三十八度,絕對最低溫度達攝氏五度,一、二月間溫度低冷極不適合歐洲蜂生存,但東方蜂卻能正常進行採蜜工作,形成本地特有產物。
東方蜂為本土原生種類,對於自然環境適應力強,常能渡過惡劣環境變化,不必人工飼養。東方蜂外出較早,較為耐寒,攝氏十度即可出巢訪花,歐洲種必須攝氏十四度以上才外出採集;Kubeta et al (1984)比 較四種蜂類在不同植物上的傳粉效力,顯見東方蜂外出較早,工作能力比其它種類強,為台灣野生環境中極重要資源之一。備受遺忘的原產地東方蜂,適應本地環境 由來已久,雖無人工飼養,仍然生生不息,活動性優於歐洲蜂,能夠採集零散的蜜源,並且具有抗微粒子病、蟹、胡蜂等特點,為台灣自然生態最重要媒介昆蟲之一。但是,對於囊狀幼蟲病和巢蟲為害的抵抗力較差;巢蟲的為害也常東方蜂離巢飛逃。
東方蜂對台灣環境適應能力較歐洲蜂為強,常能渡過惡劣環境,並能利用零星蜜源,蜂王產卵較歐洲節制。全年無需人工餵飼,而能保持正常群勢,歐洲蜂每群年耗糖量在五十公斤左右,且需人工花粉補助方能維持群勢。
由於長期受天然岩洞(樹洞)和舊式蜂巢的影響逐漸形成愛分蜂的習性,這對於強群採蜜是很不利的;但東方蜂造脾能力很強,不用巢礎也同樣可以造出整齊的工蜂巢脾,而且色澤潔白美觀。
東方蜂飛行較靈活敏捷,善於巧避胡蜂為害,炎夏期間有的還有清晨和黃昏突擊進行採集活動的特殊習慣,可以大大增加胡蜂、蜻蜓以及害鳥的捕殺。
冬季,東方蜂個體耐寒性強於歐洲蜂等。陰天,氣溫攝氏九度東方蜂就安全採集鴨腳木蜜源;晴天,蔭處氣溫不及攝氏七度,東方蜂就能大量出動採集細葉柃蜜源。而歐洲蜂個體安全飛行的臨界溫度都要求在攝氏十三度以上。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粉源引蜜蜂出勤。這時期陰冷天氣氣溫常在攝氏十至十二度之間。就是 晴天,在山溝或林蔭下,氣溫也常在攝氏十三度以下。歐洲蜂種在這種情況下出巢,常遭凍害。春季蠶豆、油菜花開,遇到寒流低溫,外出不能回巢凍僵在外。東方 蜂就能大量出動採集細葉柃蜜源。而歐洲蜂個體安全飛行的臨界溫度都要求在攝氏十三度以上。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粉源吸引蜜蜂出勤。這時期陰冷天氣氣溫 常在攝氏十至十二度之間。就是晴天,在山溝或林蔭下,氣溫也常在攝氏十三度以下。歐洲蜂種在這種情況下出巢,常遭凍害。春季蠶豆、油菜花開,遇到寒流低溫,外出不能回巢凍僵在外。東方蜂卻是土生土長,有的冬季還出現自然分蜂。
東方蜂除了經濟特性異於歐洲蜂之外,在生理上除體型的差別之外,在生理上更有與歐洲蜂完全相反的搧風方向的習性,歐洲蜂頭向裡搧,東方蜂卻是頭向外搧。 東方蜂除上述特性外,還具有愛新脾、愛密集、愛咬脾、怕震動、怕刺激、怕飼料空缺、不採樹膠等特性。 -----文章出處 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場
下一篇:蜂蜜的好處
上一篇:真假蜂蜜的鑑別方式